财经问题研究

经济观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 全球变局下中国企业出海的新动向与新规律

    程芸倩;陈强远;孙久文;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以下简称“出海”)决策正经历深刻的调整和转型。本文基于上市公司及其海外子公司微观数据,探究全球变局下中国企业出海的趋势、逻辑和路径。研究发现:受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中国企业的出海方式由侧重产品出口的轻资产模式向侧重海外投资建厂的重资产模式过渡,出海目的地由成熟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出海主体由品牌商延伸到配套商;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嵌入程度会影响其出海逻辑,表现为链主企业战略性布局、高嵌入型企业跟随式响应和低嵌入型企业适应性调整;中国企业的出海路径在汽车、家电和电子产业依次体现出谨慎布局、多点扩张和大规模转移的渐进式路径。因此,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推动新兴市场开拓与本地协同、推进海外全链条能力建设、强化出口与内销的联动机制是中国未来“走出去”战略制定的重要考量因素。本文为把握中国企业出海新动向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了经验依据和政策启示。

    2025年08期 No.501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理论研究

  • 企业过度进入是否被高估——基于纵向知识溢出的博弈分析

    林平;曲寒瑛;

    中国新兴产业中的企业过度进入和产能过剩问题持续引发关注。传统研究观点认为,企业自由进入可能导致过度竞争,引发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但这一观点通常忽视了产业内部的纵向知识溢出。若考虑新进入企业给其上游或下游企业带来的纵向知识溢出,那么是否依然存在企业过度进入?这一问题关系到对企业进入效率的评估,是中国式产业政策的核心议题。本文基于企业进入知识溢出假说,构建包含纵向知识溢出的上下游寡头垄断进入模型,研究在纵向知识溢出下企业自由进入的均衡结果及其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是否过度进入,取决于纵向知识溢出的大小。当纵向知识溢出足够大时,企业自由进入的均衡结果表现为企业进入不足;适度促进纵向知识溢出能提升企业自由进入的效率;社会总福利水平随纵向知识溢出的增大而增加;纵向知识溢出不仅降低了企业过度进入的风险,还能减少企业自由进入均衡下的社会总福利损失。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解释当前中国大量企业进入与产业迅猛发展并存的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政府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8期 No.501 1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内卷式”竞争的反垄断法定位及其规制

    焦海涛;梅珂悦;

    在市场竞争维度,“内卷式”竞争指的是企业在技术进步或效率提升放缓的情况下,通过单一维度的竞争手段争夺存量市场,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价格型、链主控制型和平台挤压型“内卷式”竞争。尽管此类行为可能在短期内为消费者带来低价等表面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内卷式”竞争会扰乱市场秩序、降低市场效率、抑制产业创新,并最终损害消费者福利。反垄断法需要对这种非理性竞争进行明确定位,并采取有效规制措施。一方面,严厉打击恶性“内卷式”竞争行为,以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另一方面,利用豁免规则将企业为实现产业自救而订立的部分横向协议纳入豁免范围。与此同时,必须明确反垄断法的规制边界,警惕企业或行业组织借“反内卷”之名实施价格固定或产量限制等横向共谋行为,从而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治理的良性结合。

    2025年08期 No.501 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农业经济

  • 县域银行竞争与农村家庭发展韧性

    温涛;刘正桃;

    农村家庭发展韧性作为农村家庭抵御风险冲击、避免陷入贫困的能力,对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而县域银行竞争是否会提升农村家庭发展韧性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县域银行网点数据和微观农村家庭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县域银行竞争对农村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县域银行竞争能够提升农村家庭发展韧性,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县域银行竞争对农村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效应存在包容性,对低韧性农村家庭发展韧性的提升效应更明显,能够降低韧性不平等。进一步地,县域银行竞争对中西部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区的农村家庭发展韧性的提升作用更强,缩小了地区之间的韧性差距,对低物质资本禀赋、低社会资本禀赋和低人力资本禀赋的农村家庭发展韧性的提升效应更强,缩小了资本禀赋差距带来的韧性差距。机制分析表明,县域银行竞争通过缓解信贷约束、提高投资收益、促进农户非农就业提升农村家庭发展韧性。本文对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5年08期 No.501 4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 农民集体行动与自主选择的产权逻辑——基于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证据

    耿鹏鹏;罗必良;

    农民集体行动与自主选择是两类不同的行为方式,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但始终缺乏一个逻辑一致的分析框架。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CRHPS)数据,实证检验地权稳定性对农户种植多样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地权稳定性提升能够促进农户种植多样化,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地权稳定性提升对农户种植多样化的促进作用主要发生在未经历农地调整、经济自售、粮食主产区的农户中;地权稳定性提升通过强化产权排他性、提升产权处置自由度、固化土地细碎化和松动种植统一行动促进农户种植多样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会弱化地权稳定性提升对农户种植多样化的促进作用,确权确界更可能促进农户种植多样化。本文从产权视角构建了农民集体行动与自主选择逻辑一致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农民从集体行动走向自主选择的产权机理。

    2025年08期 No.501 6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数字经济

  • 数字经济、数字政策供给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王维国;张逸君;范丹;

    数字经济是现阶段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政策是驱动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制度保障。基于2011—2019年中国2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研究数字经济、数字政策供给及其叠加效应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且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数字政策供给增强了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数字经济和数字政策供给对东部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作用更显著,但对绿色发展这一城市高质量发展细分维度的影响并不显著;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激发大众创业活力、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政府财政透明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且数字政策供给强化了数字经济的赋能机制;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产生正向影响,但数字政策供给并未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为了发展数字经济,进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应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区域联动效应,在提高数字政策供给强度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2025年08期 No.501 7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 数实融合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研究

    杨思莹;王汉磊;陈佳馨;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约束,传统的、依靠要素高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成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亟须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数实融合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实融合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实融合能够实现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且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实融合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在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市、大城市和非老工业基地城市中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实融合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优化劳动力配置实现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拓展性分析结果表明,加强环境规制有助于强化数实融合在实现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中的积极作用。本文拓展了数实融合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研究,为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经验依据。

    2025年08期 No.501 8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超大规模市场与超大城市发展:多维解构与治理逻辑

  •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及其发挥

    桂河清;孙豪;武优勐;

    深刻认识、用好用足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是在复杂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缓解经济外生冲击和增强经济内生增长稳定性的重要途径。中国超大规模市场表现出消费市场规模巨大、成长性强和结构丰富的典型特征。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具体包括:通过降低冗余风险、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和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形成的安全保障优势;通过缓解外部冲击、平滑需求波动和促进精准调控形成的稳定发展优势;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促进社会分工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形成的规模经济优势;通过增加创新收益、摊薄研发成本和强化技术外溢形成的技术创新优势;通过加速技术迭代、保护幼稚产业和重构全球价值链形成的本地市场优势。然而,居民消费能力有待提升、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县乡消费潜力尚待挖掘、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和消费引领作用偏弱等问题,制约了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向经济发展效益的转化。中国需要做实收入增长支撑、完善供需适配体系、释放县乡消费潜力、创新消费预期管理和培育全球性消费枢纽,从而更好地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

    2025年08期 No.501 10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 制度型开放视阈下超大城市国际化营商环境评价研究

    李霞;王琛伟;孙德升;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际经贸规则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吸引外资、集聚技术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传统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存在国际化专项评估缺失、新兴经济模式评价维度覆盖不足、层级错配与同质化等结构性问题。本文基于制度型开放视角,融合国际规则适配与本土制度创新协同逻辑,构建包含6个目标层、13个准则层、31个方案层的超大城市国际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天津为样本城市,提出四维协同优化路径:从政策供给到制度型开放的范式转型、从准入开放到公平竞争的生态构建、从基础设施到数字生态的能级跃升、从绿色合规到创新生态的价值升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政策供给到制度赋能的深层变革,可以有效提升超大城市在全球竞争中的制度吸引力,增强经济韧性,这能够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025年08期 No.501 11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