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问题研究

经济观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 AI for Science:重塑国家创新体系的新质生产力引擎

    史晨;赵妤婕;江飞涛;

    当前,人工智能正推动科学发现从传统的经验试错阶段迈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新阶段,引发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本文提出,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一场重塑知识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革命,标志着第五科研范式的全面兴起。科学智能通过自主假说生成、闭环实验验证与端到端建模,显著提升了传统科研在知识整合、数据处理、理论拓展和实验验证等方面的效率,实现了科研效率的指数级跃升。尤为关键的是,科学智能的“规模法则”与“飞轮效应”正推动科研从分散化的“小作坊”模式向平台化、协同化和工业化模式转变。这一变革为破解中国在“卡脖子”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问题提供了全新路径,也为中国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实现科技—产业高效转化带来历史性机遇。本文强调,中国必须超越支持单个项目的传统思维,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算力为支撑、模型为核心、应用为牵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本文建议设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形成开放共享的智能科研生态,将“人工智能+”行动深度融入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全链条,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引擎。

    2025年10期 No.503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理论研究

  • 居民消费的阻碍因素与消费长效机制构建思路——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的视角

    陈小亮;

    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升,但居民消费率仍有待提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倾向有待提高,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有待增强,因而如何进一步提振居民消费是“十五五”时期的重要议题。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在于,居民消费不仅面临短期因素的影响,还面临长期潜在经济增速放缓等长期性因素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因素的阻碍,以及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消费环境不佳的影响。西方宏观政策理论对长期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结构问题的关注不足,难以为提振中国居民消费提供有效对策。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实现了对西方宏观政策理论的突破,能够设计出适合中国的居民消费长效机制。第一,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能够解决西方宏观政策理论所忽视的长期潜在经济增速放缓问题,通过提升长期潜在经济增速来持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助力居民“能消费”。第二,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能够解决西方宏观政策理论所忽视的结构性问题,消除结构性问题对居民消费的阻碍,助力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敢消费”。第三,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能够解决西方宏观政策理论所忽视的供给侧问题,提升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匹配程度,助力居民尤其是高收入群体“愿消费”。

    2025年10期 No.503 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产业经济

  • 气候治理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

    李青原;胡可凡;姚佳睿;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是中国深化气候治理实践的重要探索。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的关键阶段,企业绿色创新已成为缓解环境约束、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的核心抓手。本文基于2013—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能够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国有企业绿色创新、低金融发展水平城市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增加企业环保投资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本文揭示了气候治理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微观机制,对提升气候政策实施效能、激活企业创新主体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2025年10期 No.503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 人工智能背景下算法歧视法治化路径研究——典型场景、规制困境及对策

    凌秋实;马万利;张海汝;

    人工智能驱动的算法技术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暗含算法歧视风险,因而人工智能背景下实现算法歧视的法治化治理成为时代所需。从产生根源看,算法歧视源于个性化消费需求、个性化定价、对网络信息的依赖、人工智能算法的“黑箱”特性及机体哲学视角下人机关系的变化,存在于互联网平台的多种场景之中,对个体权益、公众权益和市场竞争利益造成了侵害。对此,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算法歧视的规制现状及现实困境,在总结并借鉴欧盟和美国人工智能算法歧视治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应构建算法歧视法治化治理体系,以算法透明度指标破解算法“黑箱”困境、以主流价值观引导算法“向善”发展、以完整行为认定标准应对算法歧视规制场景、以分层审查体系丰富算法歧视规制资源、以算法纠纷解决机制弥补消费者权益损失,逐步构建中国互联网平台算法歧视法治化治理框架,形成推动互联网平台和人工智能算法应用高质量发展的良性格局。

    2025年10期 No.503 3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财政与税收

  • 推进央地财政关系改革的目标和重点问题

    汪德华;赵艺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央地财政关系,当前央地财政关系改革面临土地财政退潮与“三个不等式”等现实约束。本文提炼出收入分成与事权划分强调全国统一规范、支出责任界定与转移支付强调因地制宜的基本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等三大重点问题的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的核心是提升地方政府对财力支配的自主性,应通过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等机制,促进地方财力内生增长,而非简单提高地方收入比例;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需聚焦打破户籍制度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制约、强化中央在统一市场规则执行中的职责、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等,以减轻地方支出负担并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全省统一的制度框架并强化省级财政统筹职能。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论证了在保持现行框架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同步提升地方政府的收入自主权,并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可有效协调激励地方政府与实现区域均衡发展这两个目标。本文强调改革需在财政收入增长承压的新形势下,兼顾流量、存量与增量的系统性调整,为深化央地财政关系改革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针对性的分析框架。

    2025年10期 No.503 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 信息公开的力量:公共数据开放提高政府支出效率了吗

    石绍宾;李兆辉;陈卓;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是用好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政府信息公开能够通过社会监督提高政府支出效率。本文基于2009—2021年中国地级市层面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公共数据开放对政府支出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公共数据开放能够提高政府支出效率;公共数据开放对政府支出效率的提高效应发生在政民互动程度低、行政壁垒低和数据开放水平高的地区;公共数据开放通过促进公共服务竞争、提高政府回应性和加强社会监督等路径提高政府支出效率;公共数据开放改善了城市内企业的外部环境,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了城市创新活力。本文不仅丰富了公共数据开放与政府支出效率关系的相关研究,也为提高政府支出效率、保障财政可持续性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

    2025年10期 No.503 6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财力与事权的匹配效应——基于“省直管县”改革的准自然实验

    冯海波;雷衍笑;徐咏仪;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基于2000—2021年县级层面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省直管县”改革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省直管县”改革能够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省直管县”改革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弱县、低市场化地区和高工业化地区更明显;“省直管县”改革通过增强县域财政能力和提高财力与事权匹配程度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改革形式的改革效应存在差异,“行政+财政”改革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优于单一行政改革和单一财政改革;“省直管县”改革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长期促进作用,改革力度越大,“省直管县”改革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越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动乡村振兴、完善财政体制、建立财力与事权更加匹配的财税制度提供了经验证据。

    2025年10期 No.503 7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农业经济

  • “输血”还是“造血”:特色农业政策能否提升农村居民内生发展能力

    孟维福;侯恒宇;吴琦;

    特色农业作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帮扶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行为,对兴边富农和品牌强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实证检验了特色农业政策对农村居民内生发展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特色农业政策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内生发展能力,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特色农业政策提升农村居民内生发展能力的作用在财政支出强度高、农业科技水平高的地区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特色农业政策通过促进就业和增加教育支出提升农村居民内生发展能力。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特色农业政策与兜底保障政策并不冲突,在兜底保障政策的赋能下,特色农业政策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农村居民内生发展能力,降低返贫风险,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10期 No.503 9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 从“兜底”到“造血”: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的机制重构与政策转型

    孟丽莎;单玥文;

    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如何促进农村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充分的数据分析,探讨了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界定、收入变动趋势和各类收入对家庭总收入的贡献度,从理论逻辑、现实堵点和路径差异三个维度,系统探讨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机制的重构方向。研究表明,尽管整体上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但农村低收入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显著。并且,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生计脆弱性较高,面临较大的返贫风险。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收入来源对家庭总收入的贡献度,本文发现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农村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此外,农村低收入群体由于人力资本不足、健康状况欠佳、增收渠道狭窄和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等原因,在实现持续增收方面面临诸多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帮扶产业、加强教育帮扶、强化就业与创业支持、推进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等政策建议。

    2025年10期 No.503 10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 农地调整如何影响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基于产权安全性视角

    马亚飞;米运生;谢小飞;

    中国农地产权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农地调整曾长期存在且普遍发生,深刻影响并形塑着农户的经济社会行为。本文基于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CRHPS)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机制检验模型,从农地产权安全性视角实证检验了农地调整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对于农地小调整,农地大调整导致的农地产权更不稳定,这会弱化农户的农地产权安全性感知,降低农地的生产性功能和农户的投资预期,进而促使农户转出农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当村庄有宗族组织、远离乡镇中心时,正式制度对农地调整的约束作用被削弱,这弱化了农户的农地产权安全性感知,导致农地调整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具有正向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转移会削弱农户对农地的生存依赖,非农收入在农地大调整影响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农地调整与农户农地转出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逻辑一致的解释和经验证据,也为稳定土地承包权提供了政策着力点。

    2025年10期 No.503 11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 下载本期数据